第三代農夫

家住十四樓的農夫

假若有這樣的一份工作,你會做嗎?

上班時間:朝八晚六,一周五天工作。

工作:種一塊菜田,並將菜賣出。

技能:種菜賣菜,管理菜田。懂開車送貨、會計、銷售、水電機械工程及維修,最好能觀天,懂執生、一腳踢。

要求:有氣有力,刻苦耐勞、不怕日曬雨淋、行雷閃電、汗泥渾身、蛇蟲鼠蟻、蚊叮蟲咬、忍受孤獨、刻己自律。

薪酬:無底薪無雙糧、多勞不一定多得、屬自僱人士兼自負盈虧。

這份工作的 Title 叫農夫。

圖:商場的有機小店向李英錦訂貨,要貨量較多。

右下小圖:李英錦離開農場返到家後便網上賣菜,是個名副其實的城市農夫。

李英錦,今年四十二歲。

原來做電訊網絡工作的李英錦是個小頭目,手下有十人八人。五年前, 公司合併,他乘機轉行做農夫,點解係農夫?「小時侯在內地生活,種 過田,喜歡這樣的生活和環境,又想創業,於是選做農夫!」他說得認 真。然而,創業做農夫,用國際金融大都會的用語形容,風險評估極高! 李英錦有過這樣的經驗,銀行都不願借貸給農夫,「他們說,對這個行 業不認識!」又有一次,兒子入醫院,要填寫父母職業,他看到護士在 他填的「農夫」一欄後,寫上:「無能力照顧兒子。」教他哭笑不得。

在香港,選擇做農夫肯定不是為了第一桶金,我形容李英錦是「回歸」, 畢竟跟他小時候生活有關。但我沒想過做農夫竟然不是日出而作、日入 而息,而且不需要日日落田?

住在九龍油塘居屋十四樓的李英錦,每朝七時準時出門口上班, 開著小貨車,入點三到達粉嶺坪輋的農場,農場是名副其實的小農場, 屬於「一眼望哂」,大約三個籃球場般大吧!一邊有條小河, 另一邊被果樹及蕉樹包圍,唯一有瓦遮頭的地方是兩間組合屋,簌一 所結束的小學搬回來的,堶捷赮★A具雜物,在屋外搭上簡陋遮篷就 是休息的地方。

先摘瓜 後摘菜

落田前李英錦換衫換金靴戴帽,記者到訪那天,他要收菜,因為下午 要送貨給客人,但小本經營的小農場,收菜不是一籮籮的。只見他掏 出一張訂貨紙,客人要貨好零碎:四季豆一斤/紅菜頭十斤/蕃薯苗兩 斤/羅馬生菜兩斤/絲瓜兩斤/甘筍兩斤/蒜三斤/青瓜兩斤/蕃薯四斤半。

李英錦做的大多是家庭散客,不似食肆酒樓,大手筆買幾十斤菜,客 人上農場網頁訂貨,每次訂幾款,各兩三斤,他便「照單執菜」,一 周兩天送貨上門,網上訂菜夠前衛,但其實有苦衷,「我一個人做, 又要耕田,又要賣菜送菜,怎可能出去擺檔?」

先摘瓜後摘菜,是收菜大原則,因為瓜比菜耐放,只見李英錦把如手臂 長的深綠色絲瓜摘下,絲瓜粗壯飽滿,「喂!你小心鶧麊d!係火蟻竇!」 攝影師差點踢到泥堆,嚇得立即「彈開」。這個火蟻竇剛在必經道上, 李英錦貼著蟻竇細看,「我係有機農場,不可用殺蟲藥,試過用火用熱 水,都唔得…… 得聞先再搞!」畢竟火蟻不吃農作物,他暫且「休戰」。

記者跟李英錦去田工作,發覺做農夫一點也不易!說收菜吧,收菜時他 腦堣v盤算。要下些什麼種,準備下一次的收成,那媞堣偵礡H怎樣保 證常年有收成?又要保持多樣性?很多事情要兼顧。

到摘下來的瓜菜,要考慮怎檥保鮮,至少送到客人家門前仍然「精神奕 奕」。他把變下的瓜菜量重後,瓜用厚紙巾包好防刮花壓扁,葉菜則入 在膠袋堙A再分袋給不同的客人,然後放入發泡膠盒堳O冷,工作看似 簡單實情是十分煩瑣和費時。這樣的工作,李英錦花了整整一個上午才 做完,至下午一時半才去吃午飯。

「點解咁多蟲?」

不足一小時,李英錦又下田去,他蹲在蓋上膠紙的白矮瓜田旁,用小鏟 把肥料,逐小灑到瓜曲腳。「點解咁多蟲?」有些瓜葉底佈滿黑點,於 是他把葉剪下,思量怎樣解決,「可能要問問其他農夫!」見李英錦蹲 到每棵瓜曲旁施肥,差不多兩小時、在兩列田間時蹲時企時走。看看手 錶差不多四時,「要走啦,今日要送菜去沙田同將軍澳。」但臨行前, 他忽然記起向漁護署借來的Q田機明日夠期歸還,於是他開機Q了一 列田,便急急推著小車離開農場。

送完貨剛好下午六時,天還未黑,可以收工了。李英錦不僅朝八晚六, 而且一周只工作五天,「周六、日豈非無人淋水?」記者問。「有灑水 系統,定時自動淋水的。」他說,做農夫另一個好處,自己安排時間, 有更多時間陪妻兒。

做了四、五年農夫,以行內眼光看,年資尚淺經歷不算多。兩年前一 場黑色暴雨,他看到暗點天空,一道道閃光年隨雷聲在頭頂劃過,看 到田邊的河水在一瞬間己漫到腳邊,然後瓜菜全被浸

沒。又有一次,大清早回到田間,所有菜結了冰霜死了一半……做農夫 第一課要學的,或許不是種菜,而是心平氣和跟自然共處。「我跟自 己說,經歷過最壞的情況,以後什麼都不怕,知道該怎樣應付!」

以前的工作整天開會,跟老闆拗這拗那,但當農夫後,在大自然前人 學懂接受現實,沒有「講數」這回事!人反而放開胸懷,「現在要經 常勞動,肉體上比較辛苦,但精神上比以前舒服!」許多時侯,他獨 個兒在田工作,整日沒有人說話,他也怡然自得,欣賞一下頭頂幾隻 鳥飛、滿身汗水時吹來一陣清風,甚至跟小鳥做朋友。=試過有隻仔 黑白色的,拳頭般,我收菜,牠就跟在我後面找蟲吃,我當然不理牠。 牠跟了三四天,可能見我無惡意,意然大膽走到我腳下。很可愛!」

上左小圖:爸爸忙著洗菜,兒子乘機玩水。

上中小圖:巡視瓜棚,小心腳下的火蟻竇。

上右小圖:為省時間和金錢,李英錦帶帶上自家飯壺。

下左小圖:童叟無欺,每份摘下的瓜菜必先「上磅」,夠分量才包裝給客人。

下中小圖:李英錦的農場叫「檸檬農夫」。來自當年追求太太時,經常「食檸檬」。

下右小圖:泊好車後,還要走上五分鐘斜路,才把菜送到人門口。

體會什麼是流汗、什麼是被雨淋

我跟李英錦說覺得他很「勇」,有家室(他是三名孩子的父親!大兒子今年才五歲), 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轉行做農夫,很多人會先做假日農夫,先學種田,慢慢過渡,但 他「話轉就轉」,很冒險!他說,他預備了一年,至少要儲點錢,「預了要守兩年, 無收入!」至今算是上了軌道,亦只能賺到菲傭的人工,幸好太太有份穩定工作。當 初他邊做邊學,撞皮難免。為開墾荒田,他用火去清理過棵蕉樹和雜草,結果火劫一 發不可收拾,要報警求助,被消防員訓示了一頓,又被鄰田的老伯罵得狗血淋頭。

很多農夫搞有機農場都談起一套環保思想,李英錦談的還有是他三個寶貝兒子,「其實 我做農夫是希望有個地方,讓我的孩子體會什麼是流汗、被雨淋,什麼是辛苦。以前看 書說農夫很辛苦,但究竟有多辛苦?我自己做了農夫親身體會過才知道,但卻是很好的 意志鍛鍊,所以我希望兒子大一點也能來幫手。」

搶農地、農地荒

當年要找地種田,實在有點茫無頭緒。李英錦五年前,透過漁護署的「復耕計劃」找地。 這個「復耕計劃」始自入十年代,漁護署農業主任陳益民解釋,當時眼見很多農地因新界 人移民、或到市區工作都荒廢了,在「物盡其用」的原則下,叫地主把荒田租給想種田 的人,漁護署就做「中間人」撮合。這令人想到早前因建高鐵,政府提出的「復耕政策」, 安置石崗菜園村居民,與「後耕計劃」是否一回事呢?陳益民說,「復耕政策」找到的地可 種田,也可建屋居住,但「復耕計劃」則只可種田。這中間涉及土地用途的法律問題。

最初李英「落腳」耕田的地方,正是上水馬屎埔村,即前文提及的新界東北發展區,他租地 一年便因收地要搬,於是第三次參加「復耕計劃」找到現在坪輋的農地,簽約五年,他不敢 花錢置設施,因為不佑會否待下去,坪輋也是新界東北發範圍。現在租約已過了三年,須未 雨綢繆,他最近又報名「復耕計劃」找地。

那天,我跟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會長朱佩坤說起農地,她激氣地說,她也要找地。她的農 場是本地有機農的「老字號」,她說菜田前三個漁塘全填了,近年因為地主收地,農場面積 「縮水」,「但要找一片面積較、又睆堨衁漲a,談何容易?」

要找一幅好農地有多難?首先要考慮有沒有路,有沒有水源?是平地嗎?拉到電線嗎?土質 如何?一籃子問題!

要符合有機要求,菜地之前是什麼用途?若周圍是貨倉或貨櫃場,死心吧!

漁護署另一農業主任鄭溫權坦言,這幾年多了人找地種有機菜,這十年間自稱有機農場由零 到三百多個,過去五、六年,有四十六個個案透過「復耕計劃」找到地,現時有近百人在排 隊,好農地已不易找,而且租金在上升,每年一、二千元升至四、五千元,有的更要每月二 千元。

死未?樓價升,農地也如是。

後記

沒有農業,

我們失去了甚麼?

我們完全沒有農業,不生產一棵菜,一個瓜,我們也不會餓死,因為我們有祖國「M腰」。 當然我們不要壞心腸,想別人可能會截糧截草,大不了只是加價,多付點錢而已。那麼我們 談本場農業似乎是沒有意思的,萎縮就讓它繼續萎縮,消失就消失吧!當然有人立即以環保 理由曉以大義,我們不要吃進口貨,因為交通運輸會排碳破壞環境,儘量吃在地的農作物云云。

直至我問陳劍青相同問題,他的答案卻充滿啟發性。他在浸會大學地理系做研究,一直關注新界 東北的發展,經常到那邊考察,這個從小在城市生活的年輕人甚至想在鄉村租屋住下來。他說, 如果沒有了農田,人對自然的認識就只有郊遊公園,這樣,我們永遠是自然的參觀者、旁觀者。 「自從我經常入新界東北跟農民傾談,跟他們落田,看他們耕田種菜,你可以享用那些農作物, 你會深刻體會到人正在參與自

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沒有農田,沒有這樣的環境,你根本 不會感受到這點!」

當僅餘的農業也留不住的時候,草菜不分的笑話,不僅承繼有人!人是自然的一分子,這簡單的 道理,下一代可能永遠不會明白。

明報周刊 06/2010